2022年8月3日 星期三

【書籍心得】《原子習慣》閱讀心得

 

《原子習慣》這本書常據在書籍的排行榜上,之前也因此買了這本書。直到最近才有空把整本讀完。

原子習慣的核心概念便是透過如同原子般不起眼的小改變,去形成你想要的新習慣或是讓不好的壞習慣消失。書中也把習慣的形成用複利的概念說明:每天進步百分之一,一年後進步37倍;每天退步百分之一,一年後趨近為零。就像投資理財的複利,不斷地增加投資的金額,若干年後以錢養錢,形成可觀的財富。


也因此我們可以透過每天做一點簡單的微習慣,去培養自己希望擁有的習慣。



回到正題,那書中到底是用哪些方法讓習慣如原子般聚集起來呢?

這就得提到第一章提到習慣的養成不是靠目標,而是系統。目標是你想達成的成果,系統是讓你達到那些成果的過程。目標只是短暫的改變,而過程則是長遠的滾動修正。當你喜歡上達成中的過程,是否達到目標不再是你唯一關心的事,反而讓你對於改變躍躍欲試。


除了結果和過程,改變習慣最終的層次是改變身分認同。如: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。
書中舉了兩個戒菸者的例子,同樣是遇上有人遞香菸的狀況,第一個人說:不用,謝謝。我正在戒菸。第二個人說:不用了,謝謝。我不抽菸。
雖是只有小小的差異。但很明顯的,第二個人已經改變自己的身分認同,不再視自己為吸菸者。


而且一旦越以身份認同中的某個特定面向自豪,越有動力維持與之相關的習慣
例如下面這些信念:
  • 目標不是讀一本書,而是成為讀書的人。
  • 目標不是跑一趟馬拉松,而是成為跑步的人。
  • 目標不是學會一種樂器,而是成為演奏音樂的人。
因此想要成為最好的自己,就要持續編輯、修訂自己的信念,升級並拓展你的身分認同

正因為習慣是身分認同的具體化,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就要從生活的小勝利證明,例如:
  • 每次寫了一頁,你就是個作家
  • 每次去健身,你就是個運動的人
  • 每次激勵員工,你就是個領袖

至於建立習慣的過程可以分為四個步驟:

  • 提示:促使大腦開啟的一個行為,預示獎賞的一點資訊。

  • 渴望:所有習慣背後的動力。若擁有對改變的渴望,就有行動的理由。渴望的通常是習慣帶來的狀態改變。

  • 回應:確實執行的習慣,可能以想法或行為的方式呈現。

  • 獎賞:每個習慣的終極目標,獎賞可以帶來片刻的滿足,紓解渴望。

建立好習慣


1.提示:讓提示顯而易見


使用習慣計分卡覺察自身習慣。
好習慣為 +,壞習慣為 -,不好不壞習慣為 =
例如:

  • 起床 =
  • 看手機 -
  • 量體重 +
  • 刷牙 +
  • 泡一杯茶 +

若對決定習慣好壞仍然很猶豫,可以採用下列問句:

  • 這個習慣能幫助我成為我想要成為的人嗎?
  • 對於我渴望的身份認同,這個習慣投的是同意票還是反對票?

執行意向:打算如何執行某一特殊習慣


公式:我會於〔時間〕,在〔地點〕進行〔行為〕。


如:我會在晚上七點,在房間的書桌前讀英文30分鐘。


習慣堆疊:從目前的每日習慣,把新的行為堆疊上去


公式:做完〔目前的習慣〕之後,我會執行〔新的習慣〕。


如:每天早上把咖啡倒入杯中之後,我會開始閱讀20分鐘。


情境是觸發習慣的提示

要重新設計環境,使觸發你想要習慣的提示更明顯,可以嘗試下列方法。

  • 想要晚上記得吃藥,就把藥罐直接放在浴室洗手臺的水龍頭旁。
  • 想要多喝水,就每天早上把幾個瓶子裝滿水,分別放在家裡幾個你常待的地方。


盡量避免把一個習慣的情境和另一個習慣的情境混在一起
例如:想要用手機處理工作的事,反而去瀏覽社群網站、打手遊。成為提示的大雜燴。


2.渴望:讓習慣有吸引力


誘惑綑綁是心理學理論「普氏原則」的一種應用。認為「較高可能性的行為會強化較低可能性的行為」。即使你並不是那麼想做要培養的新習慣,如果它意味著你可以在過程中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,你就會訓練自己去做。

習慣堆疊加上誘惑綑綁的公式如下:


1.做完〔目前的習慣〕之後,我會執行〔我需要的習慣〕。

2.做完〔我需要的習慣〕之後,我會執行〔我想要的習慣〕。


如:想要瀏覽書籍,又需要多運動
1.當我吃完早餐之後,我會出門散步30分鐘。
2.出門散步30分鐘之後,我會回家翻開書籍看書。

重新思考你的習慣,把重點放在益處,而非壞處。是一種快速而輕鬆的方式,使你重新設定大腦,讓習慣顯得較有吸引力。

如:在眾人面前演講或參加重要比賽前,許多人都會感到緊張焦慮。如果負面解釋這些感覺,我們會感到威脅和身體緊繃。若能正面詮釋這樣的感覺,反而能輕鬆應對。把「我好緊張」轉變為「我很興奮,期待自己的表現。等一下可以大展身手!」

動機儀式:把新習慣和你自己很享受的事連結在一起。

如:寫作時同時聽音樂,如此重覆。以後只要開始放音樂,寫作的專注度就會提高。

3.回應:讓行動輕而易舉

啟動和行動的差別在於:啟動是制定計畫和學習,但無法產出結果。但行動可以產出結果。

如:為了寫作構思了20個想法,那是啟動。實際上寫一篇文章,就是行動

想要精通一項習慣,關鍵是由重複開始,而非完美。

長期增強作用(又稱海伯定律):透過不斷的重複,一個行為會漸漸變得自動化,同時大腦也會為了有效率的執行行為而改變。

換句話說,重複是一種改變

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,而非時間。大家都會問:「要花多久才能建立一項新習慣?」其實真正該問的是:「要花多少次才能建立一項新習慣?」

讓行為毫不費力地執行,就是簡單到就算沒有意願也會執行

為了以後方便,把需要的環境準備好。

  • 想要多運動?提前把運動服、運動鞋、運動包、水壺準備好。當有運動的念頭,便可準備好直接出門。
  • 想要吃健康的早餐?前一天先把材料備好,放入冰箱。如此一來,早上便可直接烹飪食物。

兩分鐘法則:新習慣從執行內容只要兩分鐘開始。

  • 每天就寢前閱讀變成只讀一頁
  • 用功讀書變成翻開筆記
  • 跑三公里變成繫好跑鞋的鞋帶

又如要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,一開始每天只寫比自己想寫的還少的字數

4.獎賞:讓獎賞令人滿足

體驗令人滿足,我們比較有可能重複某一行為。

好習慣的代價在當下,壞習慣的代價在未來。

  • 養成運動的好習慣,當下覺得很麻煩,未來可以強健自己的體魄,讓身體更健康。
  • 養成看過多電視的壞習慣,當下覺得很舒服、不費力,未來造成身體疲累、浪費自己能夠運用的時間。

維持一項習慣的關鍵重點是成功的感受。讓你感覺該習慣有回報,努力是值得的。

習慣越是成為生活的一部份,你越不需要外在的鼓勵來協助你貫徹。動機讓你開啟習慣,身分認同讓你維持習慣。

習慣追蹤是測量有沒有執行習慣的方法。好處有三點:

1.顯而易見:創造提醒你行動的視覺提示
可視覺化能讓你明白成效並對自己誠實。
2.有吸引力:本質上有激勵效果
自己的進步能激勵自己,產生成癮效果。為了讓效果更加明顯,會積極行動來餵養自己的渴望。
3.令人滿足:記下成功例子時會帶來滿足感
追蹤本身能成為一種獎賞。看著成果增長,能提供滿足感。


習慣堆疊加上習慣追蹤的公式如下:

做完〔目前的習慣〕,我會〔追蹤該習慣〕。


如:把碗盤放進洗碗機之後,我會記下剛剛吃過的食物。

關於維持習慣有一個原則,那就是即使中斷也不要錯過兩次。一旦錯過,要盡快回到正軌

消除壞習慣


1.提示:讓提示隱而不現


改變惡習的第一步,就是密切注意這些習慣。如:大聲說出你打算做的事,以及可能的結果。

人容易受到環境影響。最近的研究也發現自我控制力強大的人,其實和一般人沒什麼太大的不同。所謂的「自律者」只是善於建構生活,好讓自己不需要展現自我的強大控制力和意志力。換句話說,也表示他們不常讓自己處於充滿誘惑的環境
當你不需要常常動用到意志力,就比較容易自我克制

另外習慣一旦建立,只要環境的提示再度出現,行動的渴望便隨之而來。
如:用減重簡報轟炸肥胖的人,使他們感到壓力。不知不覺重拾暴飲暴食的習慣。

此現象稱為「提示引起的想望」:一個外在刺激造成了一股想要重複惡習的強迫性渴望。一旦注意到某件事,你就會開始想要

要剷除一項壞習慣,最實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減少接觸激發此惡習的提示
如:浪費太多時間看電視,就把電視搬出臥房。

2.渴望:讓習慣毫無吸引力


重新建構與壞習慣相關的所有提示,並賦予它們新的意義。
如:你以為抽菸可以幫你消除壓力,其實根本不會。抽菸不會放鬆你的神經,只會毀掉神經。

所謂欲望就是當下狀態和未來想要有的狀態的差距。所以當你暴飲暴食、點煙和上社群媒體,你真正想要的並不是從這些習慣得到的東西,而是不一樣的感覺。

3.回應:讓行動困難無比

如果要預防壞習慣,試圖增加行動的阻力,讓壞習慣難以執行。

  • 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,直到用餐時間。手機不在身邊,自然不輕易使用。
  • 事先把電視遙控器電池拿起來和把插頭拔掉。規定自己想看電視的時候,要把插頭插好和將遙控器電池放入遙控器。藉此讓自己失去想看電視的動力。

阻力越多,形成習慣的可能性越

承諾機制:用當下做的選擇控制未來的行為。

  • 減重時,買獨立包裝而非家庭號的食物。避免吃下過多食物。
  • 買插座定時器,晚上十點固定切斷路由器的電源。避免繼續使用網路。

4.獎賞:讓後果令人不滿

習慣契約:讓違背承諾變成公開且令人痛苦的事。

如:企業家布萊恩.哈里斯與妻子和教練共同簽署一份習慣契約。如下:

布萊恩在2017年第一季的首要目標,是再次開始執行正確的飲食,好讓自己感覺更好、看起來更好,並且達成體重200磅與體脂率10%的目標。

  • 第一階段:在第一季重拾嚴格的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」。
  • 第二階段:在第二季開始追蹤主要營養素。
  • 第三階段:在第三季維持飲食和健身計畫,並加以改善。

寫下幫助達標的日常習慣。「記下每天所吃的食物,並且每天量體重。」

列出失敗時的懲罰。「如果布萊恩沒有做到這兩項,下列懲罰將被執行:他必須在當季剩餘的每一個上班日穿著正式服裝。正式服裝的定義是不能穿牛仔褲、T恤、帽T或短褲。此外,若有一天忘了記錄所吃的食物,他還必須給教練兩百美元,隨他花用。」


在開發、探索不同選項時,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,以持續縮小最能滿足自己的習慣與領域的範圍。

  • 什麼事情對別人說是勞苦,對我來說卻是樂趣
  • 什麼事情讓我忘記時間
  • 什麼事情讓我比一般人得到更多報償
  • 什麼事情對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?

金髮女孩原則:當執行任務恰巧位在當下能力的邊緣,人便會感受到最高程度的動力,就能進入「心流」狀態。

心流狀態即是從事一項活動時全然沉浸其中「進入狀態」的一種體驗。

成功最大的威脅不是失敗,而是「無聊」。人會為了尋找新鮮感,讓進步脫離正軌。


結語:

《原子習慣》告訴我們就算是再小、再不起眼的習慣,只要透過一些方法和概念,一樣能聚沙成塔,成為強而有力的習慣。找到自己的優勢,透過金髮女孩原則有效的刻意練習,對於習慣的熟悉度大幅成長並自動化。每天只要進步百分之一,一年後就能進步37倍,使得小得如同原子般的習慣帶來鋪天蓋地的極大轉變,有益於自己的生活,甚至於人生。這本書不僅提到許多嶄新的概念,並用實例清楚說明。使得習慣的養成能按部就班的進行,並提出異於一般刻板印象的概念,易讀也易實行。

2 則留言:

  1. 讓我能夠快速吸收這本書的知識,真的是獲益良多!

    回覆刪除